金胸雀鹛

Alcippe chrysotis   Blyth et Hodgson
   

  114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依据西南亚种的标本,采自四川) 成鸟:前头、冠部、眼先概黑;头顶中央有一道白色冠纹后达枕部。颊和耳羽纯白;上体深灰染以橄榄绿;飞羽黑色,第1—5枚飞羽狭缘以浅黄色;第6枚以次的飞羽均缘以橘黄色并有白端;最内侧一枚飞羽内翈有宽阔白缘;尾黑,尾羽基部有橘黄色羽缘;喉至上胸暗石板黑;胸、腹和尾下覆羽金黄色。
幼鸟(1928年8月25日采自广西 Lingyun):头部和喉部的黑色不如成鸟浓暗;上体灰黑褐;少有橄榄绿渲染;耳羽污白;下体白色沾染浅皮黄。
虹膜灰白至暗褐或紫褐;嘴灰蓝或石板色,嘴缘浅;脚浅肉色或肉红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 7.5-9 101-102 7.2 52.3 52-3 20.2
(7—8) (51—53.5) (49.5—51) (19—21)
♀♀(4) 6.5,10 95,102 7.8 48,50.5, 45.5 19,19.5,51,51.5 47,49 19.5,2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胸以至下体金黄;头黑,有一道白色中央冠纹;上体深灰带绿;翅和尾黑,有金黄色外缘。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 7.5-9 101-102 7.2 52.3 52-3 20.2
(7—8) (51—53.5) (49.5—51) (19—21)
♀♀(4) 6.5,10 95,102 7.8 48,50.5, 45.5
19,19.5,51,51.5 47,49 19.5,21

生物学

生态 此鸟在四川宝兴于1月间见于海拔1,500米的山林。李桂垣等(1984)在四川凉山发现金胸雀鹛分布在1,100—2,500米海拔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间。在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12月在贡山县七箐见五、六只成群在常绿阔叶林下灌丛活动。6月间在云南西部怒山碧江,此鸟可见于海拔2,900米,2月间在云南西部泸水则见其于海拔2,350米林间活动。在云南西南部澜沧,4月繁殖季节间,在乔木林下刺竹和滑竹丛中,它们结群活动。据何晓瑞等(1980)在云南东北部金沙江岸的观察,此鸟4月间在亚热带阔叶林和山地稀树灌丛草坡等生境栖息。数量稀少,每小时遇见率不及1只。金胸雀鹛在云南东北部盐津的分布约在海拔2,000米。在贵州绥阳宽阔水的竹林中,它们常10只左右为群,有时在阔叶林下灌丛活动(吴至康等,1979)。郑作新等(1973)在陕西秦岭,观察得此鸟在高山区,也在海拔约1,900米的山地灌丛。大都集群活动,或与山雀混群。郑作新等(1962)报道了在秦岭176天工作日内,只有4日遇见,4天内平均遇见6只(2—8只)。4月在云南西南部澜沧获得的1只鸟胃内有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碎片;同月,何晓瑞等(1980)在云南东北部绥江获得3只鸟胃,内含物几纯为动物性食物;吴至康等(1979)在贵州采得的一鸟胃,内有昆虫碎片。郑作新等(1973)剖检3胃,内含物有鞘翅目昆虫和植物碎片。
◆◆1) 9号标本的平均信。◆◆

国外分布
分类讨论

金胸雀鹛剥制标本的腹部和胸部的金黄色随收藏年日之短暂和长久而有明显区别。新采得或收藏时间短暂的标本,金黄色浓著鲜艳。羽色的地理变异,主要为喉部的羽色,由陕西、四川一带的为黑色,至分布区西南部云南西部则呈浅石板灰,其范围小,各羽且有白端。在云南东南部有的个体喉部呈现黑色或灰黑色。云南西北部的种群出现不太明显的黄眼圈,向云南东南部眼圈的黄色变得显著。
亚种分化金胸雀鹛有5个亚种,在我国有3个亚种。

检索表文本

亚种检索
1.喉胸部石板黑,有白羽端…………………………………………滇西亚种 A. c. forresti
喉部羽无白端………………………………………………………………2
2.有黄眼圈…………………………………………………滇东亚种 A. c. amoena
无黄眼圈…………………………………………………西南亚种 A. c. swinhoii